一、包身工的故事

1、《包身工》是夏衍的作品,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2、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3、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

4、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

5、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二、包身工的最主要人物

1、芦柴棒,是夏衍的作品《包身工》中的一人物形象,形容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包身工”,她手脚瘦的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2、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3、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在深入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于1935年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三、包身工的来历怎样

包身工制度是在纺织厂中推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包工制度。包身工是由包工头买来的“女奴”,但和终身属于奴隶主的一般奴隶不同,是在一定时期归包工头所有,即定期卖身。

起因:

日商纱厂在推行养成工制度过程中,遇到语言障碍,加之养成工招收比较困难,于是普遍采用一种包身工的方法,即通过中国的包工头去招募并由包工头加以监管和控制。

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1.工厂利益(工价低廉、招工轻易等)

2.包公头利益

3.工人利益(虽非常惨苦,好歹能挣口饭吃)

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包身工制度首先在公大、内外棉、喜和等日商纱厂中实行。后来华商纱厂也加以仿行。永安纱厂二厂厂址偏僻,招工困难,闻及日商华丰纱厂雇佣了很多包身工“好处很多”,也采用了包身工制度。

制度的罪恶:

1.中间盘剥

包工头对包身工的剥削主要是扣除“佣金”。

2.劳动生活

首先,在工厂里更易遭受挨打的惩罚。资本家对工人的惩罚通常是打骂、罚款和开除。罚款和开除对包工头不利,为此他们强迫包身工逆来顺受。

其次,有的包工头为了省钱,不许包身工吃厂里提供的包饭,而是吃自己派人送来的午饭,菜只是些萝卜干、菜根菜叶和臭咸菜等。

3.健康状况

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恶劣的劳动生活条件,还经常遭到工头的虐待打骂,致使包身工大多体弱多病。生了病还得去上工,否则,就挨打或饿饭,因而小病变成大病。

4.没有自由

包身工无论住在厂内还是厂外,下班后一律关在宿舍里,不得自由出入,出去时必须几个人一起走,由包工头派人监视。住在厂外的包身工上下班有人押送。探亲、通信以及亲友来访,通常都是不允许的。包身工除了在厂里干12小时活外,下班后及休息日还要给包工头干家务,有些包身工甚至遭到包工头的奸污。有的包身工忍受不住折磨设法逃走,捉回来后惨遭毒打。

四、包身工主要内容

1、《包身工》是中国现代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情况。

2、文章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真实地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

3、此文按照时间顺序,选取“包身工”们每天生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叙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中适当穿插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批判力度。

五、包身工时代背景

1、夏衍《包身工》写作时代背景是:

2、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3、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帝国主义入侵加剧、农村经济破产、工人运动高涨。

4、《包身工》是在我国人民抗日救亡斗争中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不同于杂感的偏于说理,也不同于散文的侧重抒情,它是文艺性的记事,用对事件的描述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5、《包身工》以素描的手段将剧变中的社会生活迅速展示在读者面前,有助于人们及时认识现实。

推荐阅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件:admin@lygxh.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